本報記者 馬富春《中國青年報》(2014年11月03日11版)
  撒承賢(左一)在蔬菜棚里與畢業生交流。
  高職生“DNA”:
  渴望改變 崇尚技能
  嚮往創業 懂得感恩
  知足常樂 堅韌質朴
  和以往不同,過去的這個暑假,寧夏職業技術學院(下稱“寧夏職院”)院長撒承賢的接待任務明顯少了。可撒承賢也沒閑著。他組織了一個小分隊,自己帶隊,深入寧夏各地,到基層一線,去尋訪已經畢業的學生。
  整整一個暑假,這個高職校長走企業、下工廠、進牧場,共見到51名畢業生,進行了“一對一”的深入訪談,並整理形成了28萬字的筆記。他走訪的這些畢業生來自寧夏職院各個專業,有的剛離開校園,有的已在職場打拼多年。
  “不光是社會,就連我們自己都對高職生存在著不同程度的誤讀。”撒承賢覺得,在當下社會中,很多人都會覺得高職生學校基礎差,自卑、不求上進,混日子的多。而在現實當中,當他深入接觸自己的學生後,才真切地發現,高職生也擁有高尚的品格,不張揚、不氣餒,腳踏實地,堅韌不拔。
  一路行走、一路訪談,撒承賢在用心感觸著高職生這個群體的精神氣質和獨特品格,他將此歸納為六個方面:渴望改變、崇尚技能、嚮往創業、懂得感恩、知足常樂、堅韌質朴。
  “就像一個人有自己的遺傳基因一樣,高職生也有不斷傳承的氣質和品格,這就是高職生這個群體的‘DNA’。”撒承賢說。
  學生不認識校長 校長走基層回訪學生
  撒承賢緣何要下基層,回訪自己的學生,這還得從5年前說起。
  2009年8月,剛從寧夏大學調任到寧夏職院,學校安排第一次調研,撒承賢並沒有去各系、處,而是利用10多天時間,走訪了十幾家企業。檢驗職業教育的試金石在企業,他想瞭解企業對學校辦學、對畢業生和實習生的反映,以及企業的需求。
  此間,在企業召集學生開會座談,深入學生工作實習的車間慰問,撒承賢發現高職生和本科生有不同的地方,“學生們大都不知道校長是誰,組織開會交流也不那麼積極。”他還註意到,他的這些學生卻和企業的經理、員工都很熟絡。
  “這錶面上看僅僅是學生不認校長,從深層次來講,則反映出了學生對學校歸屬感不強的問題。”撒承賢分析道。在後來的工作中,撒承賢經常到企業調研,走訪了將近100家企業,同樣他發現,學生普遍更認可企業,對學校的歸屬感不強。
  學生在校學習兩年,只在企業實習一年,為何會更認可企業?其根源何在?撒承賢在思考這些問題。“一直想著用什麼方式去探尋一下究竟。”思來想去,他還是想從學生那裡找到答案。
  今年暑假,接待任務減少了很多,撒承賢決定利用假期,深入到學生工作的企業、工廠,集中找一批學生進行回訪。“看看畢業生的生活和工作狀況,瞭解學校教育教學改革的成效,聽聽畢業生對學校教育教學的意見建議,再做一份鮮活生動的畢業生就業報告。”帶著這些問題,撒承賢找了幾個年輕教師,駕著私車,奔走在寧夏職院畢業生們奮鬥的車間、廠房、牧場、公司,一起分享他們奮鬥的收穫和困惑。
  校長瞭解學生的情況,跟學生溝通交流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種,包括座談會、調查問卷等,可撒承賢卻選擇和學生進行“一對一”的訪談。
  “一個教育工作者,要是不瞭解學生,就不可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設計、規劃和辦學,但是瞭解學生,最困難、也最重要的就是要瞭解他們在想什麼,真正需要什麼。”撒承賢認為,要實現這個目的,通過座談會根本沒辦法完成。
  選擇對學生進行“一對一”訪談,撒承賢的啟發也是來自座談會。在一次座談會上,他的10名學生參會,規定一人兩三分鐘時間講話,可由於時間和場合的原因,他發現大部分學生講的很籠統,缺乏真情實感。但其中一個學生的話給他留下了深刻影響。
  “他說當初在學校時感覺學的東西沒用,但到企業後發現都有用,後悔沒有好好學習。我覺得他說的這些話對在校生會有影響,後來我又想,如果把這些發言再深挖一下,可能會有更多的故事和想法。”撒承賢說。受那次座談會啟發,此次下基層回訪,他選擇了“一對一”的訪談,要看到學生工作生活中生動、鮮活的狀態,瞭解他們最真實的心聲。
  為了能廣泛接觸到學生,起初撒承賢讓每個系提供了一份名單,由專門的老師去聯繫。可後來,才發現那個名單沒意義,有些人聯繫不上,有些人則在外地。而實際上,只要見到第一個學生,經同學互相介紹,找到下一個學生很容易,也更隨機。這樣一路回訪,沒有特定的對象,撒承賢接觸到了學生最真實鮮活的工作生活狀況。
  按照以往的經驗,撒承賢發現學生見到他大都很緊張,不敢說話。為了讓學生打開話匣子,敞開心扉和他交流,撒承賢做足了功課。他認真研究柴靜做的電視訪談節目,學習其中的技巧,還研讀了國內外經典的心理學著作,同時,他還對要走訪的學生所在的行業和企業進行了深入的瞭解,以便拉近距離,增加共同語言。
  學生見校長驚喜校長被學生感動
  撒承賢清楚地記得走訪的第一個學生。小倆口開一家寵物店,他們一行一大早就到了店門口,當時寵物店剛剛開張,小倆口正忙著佈置寵物治療儀器,還在接待幾個顧客。為了不打攪生意,撒承賢一行在門口等了約半個小時,才進入小店。一說來者是自己大學的校長,當時小倆口就緊張得不知道說什麼,撒承賢和他們坐在一起,嘮起了家常,兩個人的話匣子才漸漸打開了。
  就這樣,撒承賢決定把訪談地點放在他們平時工作生活的場景中,同每個學生進行1小時左右的深入交流。在臭氣熏天的牧場、在噪雜的車間、在簡陋的出租屋裡,校長和學生們圍坐在一起,聊工作、談生活,一起回顧在高職學習三年中的收穫,反思工作後的欠缺和困惑,暢想未來的生活。
  該學院生命科學技術系06級學生馬龍已是一家牧場的經理,他怎麼也沒想到,自己的校長會來到他的牧場,關註他的就業創業之路。在馬龍的記憶中,大學校長的印象已然模糊,撒承賢的到來,讓他心裡暖意涌動,也不禁回顧自己的大學,以及走出校門一路的奮鬥與艱辛。
  從進入寧夏職院起,馬龍就邊學邊在自家的牧場做實驗,更多的時候,對他的新實驗,父親都會很不屑,“覺得是在瞎折騰”。
  馬龍堅持己見,在奶牛飼養、防病害等方面學以致用,逐漸得到了父親的信任。看著兒子能行,大學畢業不久,父親將牧場的重擔交給了馬龍。新婚第三天,馬龍攜新婚妻子從家裡來到了牧場上,調配飼養、為牛羊看病、清潔環境衛生……從此小倆口再也沒有清閑過。
  “從學校出來,我們是零起步,這些房子和裡面的東西都是我們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,不當家不知柴米油鹽貴,真的是一段辛酸史……”在校長跟前,生物工程系11級學生任靜敞開心扉,講述著他和團隊自畢業以來一路打拼、自己創業的艱辛歷程。
  從剛開始不想學,到後來在老師的引領下喜歡上自己的專業,2007級廣告設計專業學生楊麗如今已是一家公司的經理。回想起起初的創業路,也是有很多感慨。
  她的複印店剛開張時,由於為了省錢,租的店面比較偏僻,無人問津。無奈之下,她就去附近的建材城發名片,偌大的建材城、挨家挨戶地走,一發就是一天,腳掌都磨出了水泡,還在堅持。
  “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,這些故事構成了高職生普遍的生存狀態。”走一路、聽一路,撒承賢不禁為學生們質朴的心聲和積極向上、奮鬥不息的精神所感動。他忽然發現,眼前的高職生是如此的實在而鮮活。
   啟動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呼籲社會換一種視角看高職
  每到一處,撒承賢就會來到學生們生活工作的場景中,有凳子的地方坐著聊,沒凳子就站著;每次訪談,他都會像一個長者,從家長里短開始聊,詢問學生們畢業以後走過的足跡。訪談開始時,有些學生也會緊張,但看著撒承賢說話很真誠朴實,沒有絲毫領導的架子,也就放開說了。馬龍、任靜和楊麗他們的奮鬥故事,回訪的每個學生都會跟撒承賢講,說到動人處,學生們潸然淚下,撒承賢也一次次被感動著。
  “他們沒有自卑和氣餒,很少抱怨社會和家庭,而是在不斷的求索中儘力扮演自己的角色,他們是一個個好母親、好父親,是一個個好員工、好下屬,他們憑本事吃飯,用自己的雙手耕耘著生活。”撒承賢說。
  撒承賢接觸的學生中,很多都是貧困家庭出身,他們參加工作後,都是家裡的頂梁柱,自覺地承擔起家庭重任,很多人掙了第一筆錢,都會全部寄回家,也有一些學生會帶著自己的父母去旅行。“我們的學生多麼質朴,他們的身上有很多珍貴的品質!”撒承賢感慨地說。
  走一路,聽一路,撒承賢反思一路。
  “學生歸屬感差,主要原因還在學校,學校做的太少,對學生關心不夠,提供的支持少,學生不靠你,也不求你,肯定歸屬感弱。”撒承賢似乎找到了學生對學校歸屬感不強的原因。
  “要用更強的愛心和責任心,對每一個學生的成長負責;也要敢於擔當,深化職業教育改革,使其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。”撒承賢認為找到瞭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。
  一個暑假的回訪,撒承賢深入瞭解了畢業生的工作和生活狀況,高職生文化知識欠缺、知識面窄,上升通道不暢通,創業缺乏指導,女生就業、婚戀問題普遍突出……如此等等,他都認真地記下來,以進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。
  結束對51個學生的回訪後,撒承賢整理出了28萬字的回訪筆記。開學後,在開學典禮、在全校教職工大會中,他多次作報告,分享自己回訪的經歷和一路的感觸,以此啟發和激勵師生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教學當中。此外,他也在校外的各種場合作報告,呼籲人們變換一種視角看高職,瞭解不一樣的高職生;與此同時,在寧夏職院,一些新的教育教學改革正在醞釀和啟動中。  (原標題:找尋高職生“DNA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5upopg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