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   ■ 深圳特區報記者 梁婷
   深圳大學文學院副院長、深圳市作協副主席南翔與深圳特區報是老相識了,早在1993年他還在內地大學任教的時候,就開始給深圳特區報供稿。1998年他調到深圳,從此成為深圳特區報的金牌作者,15年來他和他的研究生為深圳特區報貢獻的稿件不計其數,這些文章普遍立意高、內涵深、分量足,在讀者群中產生了巨大反響。
   因著與深圳特區報深厚的情緣,今年3月,他將他的新作《最後一條蝠鱝》刊登在深圳特區報《人文天地·首發》上,隨後再在《天涯》刊發。這是一篇生態文學作品,以蝠鱝第一人稱的口吻講述故事,呼喚人們愛護大自然。為何選擇將深圳特區報《人文天地》作為該文的“處女秀”,南翔坦言正是看中廣闊的讀者群:“大眾媒體的受眾是各種各樣的,相比之下專業文學雜誌的讀者更多的是文學愛好者和學術研究者。現在環保是全社會都關註的話題,對於報紙而言,只有科普文章或是新聞已經不夠,文學的介入可以增強人們的認識。”
   多年來,南翔從深圳特區報瞭解最新的新聞資訊、政策舉措、文藝動向,他心中對深圳特區報越辦越好充滿了期許。他認為,深圳特區報應該“向內深挖,向外拓展”,從深度和廣度兩個維度繼續努力。比如,在報道新聞之餘不妨加強評論的分量,以活潑生動的筆觸表達各方觀點,成為一個社會聲音唇槍舌劍的平臺,彰顯報紙開放的姿態。
   而對外方面,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特區報的海外文化版面曾名噪一時,後來被取消了,如今隨著國力增強,這種版面的價值愈加凸顯。他認為,每份報紙都要有自己的差異化優勢,深圳從地緣位置來說,應該更具海外視野,成為國內讀者瞭解海外文化的窗口。“就拿海外華人文學來說,在海外,漢語寫作的受眾面很小,他們很需要在國內找到知音。而且對他們的介紹報道,反過來也可以讓內地作家瞭解更多海外同行的生存狀況,以及海外的社會民情、風俗等。對讀者來說,也可以由此得到更多新鮮信息。”  (原標題:向內要深挖 向外要拓展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p75upopgx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